湖南衛視的明星親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兒》近來走紅,被“限娛令”壓抑了數月之久的電視綜藝節目再一次爆發出一窩蜂的熱情。《好爸爸壞爸爸》、《老爸向前沖》、《老爸加油站》、《老爸拼吧》、《星星知我心》、《加油好BABY》、《寶貝看你的》、《今晚我當家》、《老少相對論》、《老爸老媽看我的》……各家電視臺曝光的節目表顯示,從現在到明年,多達20多檔親子類節目排隊上市,一時間電視臺都在忙著滿世界找爸媽搶孩子。
  拋開親子真人秀的包裝,這種“星爸星媽+星二代”的節目形式的核心仍然是消費明星,引進模式仍然是一些電視臺的救命稻草。
  從讓明星聊家常,讓明星做游戲,讓明星唱歌,讓明星跳舞,讓明星跳水,到讓明星秀孩子,從《我是歌手》、《全能星戰》、《最美和聲》等以明星為賣點的音樂選秀節目,到今天引進韓國版權的親子真人秀《爸爸去哪兒》,娛樂消費的慣性始終沒有偏離明星效應的軌道,始終沒能走出自我創新的新路。
  “中國電視行業整體陷入缺氧局面,現在正集體‘吸氧’。今天不是大家不要原創,而是真正堅持下來潛心去做原創去為原創埋單的製作公司和電視臺太少了。現在很多人急功近利,都想找到一個現成模式,第二天就火,第三天就數錢。”上海唯眾傳媒總裁楊暉說,大家現在都很怕出錯,所有製作公司和電視臺都說自己輸不起,在這種風潮引領下,拿來主義似乎更保險一些。
  2013年被業內稱為模式節目的“井噴年”。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前6個月,就有《中國夢之聲》、《我為歌狂》、《我是歌手》等30多個模式節目登陸中國熒屏。就在製作方笑著數錢、電視臺驕傲地炫耀收視率的同時,中國電視整體原創能力的式微卻再一次被印證——從2004年的《超級女聲》開始,締造內地電視綜藝節目收視率神話的,幾乎悉數來自“舶來品”。
  引進版權和明星依賴是中國電視節目的“靈丹妙藥”嗎,其持續發展的原動力是什麼?中國原創電視節目的自我開發,出路又在哪裡?
  《中國好聲音》總策劃杜昉認為,就像當年改革開放初期,許多家用電器都引進了歐美、日本的生產線,從而帶動了整個中國製造業的發展一樣,在中國的節目模式市場還沒有形成之前,這種“補課”非常重要。而在《年代秀》總製片人易驊看來,中國電視節目缺乏原創,是由於電視人和觀眾心態浮躁,經受不了失敗,急於尋找成功模式進行複製,每天看著收視率,甚至容忍不了讓節目有一個成長的空間。
  盤點這些年我們不斷“拿來”與“借鑒”的電視綜藝節目,大都處於“各領風騷三兩月”的低水平重覆,造成了電視文化資源的浪費。
  “如果我們不用自己的腿,僅僅借助拐杖,那我們永遠也站立不起來。”楊暉認為,原創才是中國電視可持續發展的方向,大家現在不管抄誰的,今後都得回到原創的路上來。  (原標題:引進模式何時不再是電視臺“救命稻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a70sacku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